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包括哪些行为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包括能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反映其活动的各类敏感信息,具体可分为身份信息、财产信息、行踪轨迹等类别。 根据《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公民个人信息的范围及侵犯行为可归纳如下:
一、公民个人信息的定义与范围
公民个人信息指以电子或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单独或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活动情况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
身份信息:姓名、身份证号、婚姻状况、学历、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
财产信息:银行账户、第三方支付账户、存款、房产信息、交易记录等。
行踪轨迹:住宿记录、行程轨迹、通信记录等。
生物识别与健康信息:指纹、面部特征、健康生理信息等。
其他敏感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教育背景等。
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具体行为
根据法律规定,以下行为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非法出售或提供信息:例如出售户籍信息、手机定位、住宿记录等。
非法获取信息:通过黑客攻击、购买、交换等方式获取他人信息。
滥用职权获取信息:在履职或提供服务中获取信息后出售或提供他人(如银行员工泄露客户账户信息)。
利用信息实施诈骗:非法买卖网购订单、新生儿信息等用于精准诈骗。
三、法律认定中的“情节严重”标准
司法实践中,判定“情节严重”主要依据:
信息数量与类型:非法获取/提供50条敏感信息(如财产、行踪轨迹)、500条次敏感信息(如住宿记录)、5000条一般信息即构成犯罪。
危害后果:导致财产损失、名誉损害等实际危害。
总结: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核心在于非法获取、提供或出售与个人身份及隐私密切相关的信息,其范围涵盖身份、财产、行踪等敏感数据,司法实践中根据信息的敏感程度和数量综合判定违法性。
上海煊宏律师事务所
法律问题咨询电话:18916469285
业务范围:律师会见,取保候审,刑事无罪和轻罪辩护(主任律师带队,30年刑事案件办理经验,一对一服务。)
其他业务:民事纠纷类离婚纠纷、借贷纠纷、遗产继承纠纷、劳动纠纷、邻里纠纷、交通事故纠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