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法制 · 法律咨询 · 共创和谐社会
在线客服系统
首页 > 法律百科 > 法律法规 > 法律知识

‌人工智能犯罪的刑法法规有哪些

发布日期:2025-02-14 阅读:330

‌人工智能犯罪的刑法法规有哪些

 

‌人工智能犯罪的刑法规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刑事责任主体的认定、具体犯罪行为的界定以及相应的法律责任。

 

刑事责任主体的认定

关于人工智能是否能够成为刑事责任主体,学术界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其运算法则表现出类似于人类的特质,因此应当独立承担刑事责任。这种观点的核心依据是人工智能具备独立的“控制能力与可培养的辨认能力”‌。然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将人工智能视为刑事责任主体并不具有理论自洽性,因为人工智能的行为实际上是程序设计者或使用者的意图体现,而非其自身的自由意志‌。

 

具体犯罪行为的界定

在界定具体犯罪行为时,需要明确人工智能的行为是否构成危害行为。尽管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四肢做出动作、通过系统发出语音等,但其行为实际上是程序设计的结果,而非自主意志的表现‌。因此,将人工智能的行为视为犯罪行为需要谨慎处理,避免将其与人类的自由意志行为混淆‌。

 

法律责任

对于人工智能犯罪的法律责任,有学者提出构建“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三位一体的责任归结体系‌。这种体系有助于正确处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责任,同时避免将人工智能直接视为刑事责任主体带来的理论和实践难题‌。此外,有观点认为应当修改现有法律,以适应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新挑战,例如修改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的构成要件,以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自发”侵害数据法益的情形‌。

 

刑法对人工智能没有直接的规定。然而,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行为可能涉及到刑法中的计算机犯罪规定。具体来说:

 

一、关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的犯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违反国家规定,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将受到刑事处罚。此外,该条还规定了对于非法侵入其他计算机信息系统或者非法获取、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中数据的行为的处罚。这些规定可能适用于针对人工智能系统的非法侵入或数据窃取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六条则针对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行为进行了规定,包括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或者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增加的操作,以及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的行为。这些规定同样可能适用于对人工智能系统的破坏或干扰行为。

 

二、利用计算机实施其他犯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或者其他犯罪的,将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定罪处罚。这意味着,如果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施上述犯罪,也将受到相应的刑事处罚。

 

综上所述,虽然刑法没有直接针对人工智能的规定,但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行为可能触犯刑法中关于计算机犯罪的规定。因此,在开发、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时,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技术的合法、合规使用。‌‌‌‌‌‌

 

上海煊宏律师事务所——为您提供定制法律解决方案

平台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律师咨询服务

律师经验:刑事律师拥有刑事诉讼26年的丰富经验

全国客服热线:18916469285

刑事诉讼,民事诉讼,离婚纠纷,劳动纠纷,交通事故纠纷,民间借贷纠纷,合同纠纷经验丰富等。


律师咨询
关键词: ‌人工智能犯罪的刑法法规有哪些
备注:文章内容来源网络资料整理,如果文字和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投诉邮箱:zhangyufa2021@163.com
遵纪守法 打造品牌平台
诚信经营 塑造口碑形象
为民服务 组建法律援助
勤学苦研 学法护法普法

首页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